
9 月 8 日上午,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曾芳以 “岐黄传薪火 青春启新章” 为主题,为 2025 级全体新生讲授 “开学第一课”。

从 “天人合一” 的哲学智慧到 “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从 “辨证施治”的诊疗精髓到 “多元价值”的当代转化,曾芳以中医药 “活态文明瑰宝” 的定位为切入点,将中医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中解读。她指出,在“健康中国 2030” 战略指引下,中医药早已超越传统医学范畴,成为兼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与文化价值的 “国家战略性资源”——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中提供中国方案,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培育新增长值,在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中扛起精神旗帜,其多重作用正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独特动能。

立足巴蜀大地,曾芳进一步阐释四川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战略地位。她强调,四川“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不仅源于“川产道地药材”的资源禀赋与“川派炮制技艺”的非遗传承,更在于其作为西部中医药改革“试验田”的先行优势:从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到打造全国领先的中药产业集群,四川正以制度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三维驱动”,为全国中医药发展提供“四川样板”。她勉励新生珍惜这一“天然课堂”,在传承川派中医精华中筑牢专业根基,在参与区域改革实践中拓宽视野格局。

回溯成都中医药大学近 70 年办学历程,曾芳以 “中医药高等教育开拓者”的定位,勾勒学校与国家中医药事业同频共振的发展轨迹。她指出,学校始终以“传承为根、创新为要”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在学科建设上构建起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一流学科矩阵”,在师资培养上汇聚起一批国家级岐黄学者与行业领军人才,在数智创新上率先探索“AI + 中医”“大数据 + 中药”的现代化路径,更在国际交流中搭建起中医药文化出海的 “桥梁平台”。这些成果不仅是学校的办学积淀,更是服务国家中医药教育事业、支撑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面向新时代杏林新青年,曾芳以五点期望为新生锚定奋斗方向:其一,“汲润经典”需以“守正创新”为要,既要深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精髓,更要学会用现代科技解读经典、活化智慧;其二,“恪守仁心” 需以“大医精诚”为魂,将医者使命融入守护人民健康的实践,彰显中医药人的职业担当;其三,“兼容并蓄”需以“跨界融合”为径,打破中西医壁垒、打通文理学科界限,在交叉领域培育创新能力;其四,“对话文明”需以“文化自信”为基,讲好中医药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医学与世界医学对话互鉴;其五,“勇担使命”需以 “家国情怀”为核,将个人成长融入中医药振兴的国家任务,在攻克行业难题、服务基层健康中实现人生价值。

“‘汲润经典’读好源泉之书,‘恪守仁心’铸就大医之魂,‘兼容并蓄’引领时代之先,‘对话文明’彰显杏林之光,‘勇担使命’成就卓越之我”。课末,曾芳寄语全体新生,希望以青春之力承岐黄薪火,以奋斗之姿启时代新程,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这堂跨越古今的思政大课,不仅是对新生的欢迎与期许,更是站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为青年学子明晰“何为中医人、当为中医事”的时代命题,奏响了中医药薪火相传的青春序曲。2025级本科生,各学院领导、辅导员,共计4000余人通过现场及直播方式共同聆听校长第一课。


(文、图/教务处 审稿/胡一梅 编辑/王其奇 终审/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