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四川省中医药视功能保护重点研究室
四川省中医药视功能保护重点研究室依托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及重点专科,前身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实验室。该研究室创建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医眼科研究室,早期以中医眼科教学为主。1989年,在国内中医眼科领域率先引进视觉电生理技术,首建中医系统视觉电生理实验室,开始引领国内的中医眼科实验研究。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三级科研实验;2001年,成为四川省中医眼病重点研究室;2003年,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5年、2007年分别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08年,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研究室。
段俊国教授作为重点研究室主任,入选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杰出科学家。研究室引进四川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32项,其中新增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级项目,新增部省级课题15项,厅局级项目3项,其他项目9项。
研究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眼诊研究及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中医适宜技术防控研究。中医眼诊研究是采用光谱图像技术,创新性地将眼底图像、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和舌诊、脉诊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视网膜血氧饱和度作为影响舌脉的关键内涵,开创基于眼底像的中医眼诊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客观化的中医诊断工具,创新和发展中医四诊技术,探索中医客观化诊断辨证体系,属于对中医诊断的开拓性、创新性研究,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10年主持国家公益行业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近视防控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适宜技术防控研究,主要包括近视中医理论、近视发生风险因素及中医药近视防控机制研究;近视防控产品及技术体系开发。从而建立中西医体防控青少年近视指南,形成具有疗效优势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适宜技术综合防控方案,基于治未病理念研发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适宜防控技术和产品。
研究室牵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联合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和生视界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完成第一代多波长结构功能耦联视网膜图像仪的开发。该设备能够针对视网膜进行多波长成像,获得视网膜微血管结构和功能信息,为生物体微循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将填补相关领域的国内空白,与国外研发同步,开创生命科学研究新纪元,形成独立知识产权,即将的产业化也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因研究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及临床循证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点奖,成都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研究室自主研发上市的首个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成药芪明颗粒被录入国家最新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同年被写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018年,第一个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中药芪灯明目胶囊成为我国第一个“有条件批准上市”新药。
目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四川省中医药视功能保护重点研究室已建设成为全国中医眼科领域首屈一指的科研创新前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