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智慧护理医工交叉研究中心成立暨医工交叉智慧康养重大项目申报研讨会在新华宾馆召开。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曾芳、全国多所知名院校及日本高校的护理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知名专家学者、国内多所兄弟院校护理学院领导、护理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校职能部门领导、各附属医院护理部领导、专家、老师等共17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开幕式由护理学院院长高静主持。
曾芳致欢迎辞。她指出,成都中医药大学智慧护理医工交叉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校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护理学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学校在护理学与前沿技术融合上迈出关键一步。期望在各位专家的鼎力支持下,在多学科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将中心建成医工护交叉融合的“创新高地”、智慧康养解决方案的“策源地”、复合型护理精英人才的“孵化重地”和数智赋能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孙宏玉分别向大会致辞,对我校成立智慧护理医工交叉研究中心,提前布局护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予以肯定。学校科技处主持工作副处长张定堃宣读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名单。曾芳与孙宏玉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并颁发了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聘书。





大会组织学术交交流,十余场专家主题报告不仅提供AI赋能医学教育、多场景医学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更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深入交流,显著拓展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北大医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维民教授作《医学教育发展与AI赋能》主题报告,深入剖析了医学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殿生教授作《医工交叉重点研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主题报告,进行了项目申报实战指导。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西田裕介教授作《日本老年康复教育现状》主题报告,日本大東文化大学磯山麗華教授分享《日本护理教育的构建与实践—文化、健康与科学的融合》,拓宽了与会者的国际视野。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董理权研究员作《护理辅助技术的一些研究热点》主题报告,介绍了当前辅助技术发展的前沿。北京大学孙宏玉教授作《医工交叉智慧养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主题报告,为智慧养老领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前瞻性指引和跨学科实践路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颜延高级工程师作《生命节律的非线性动力学计算方法与主动健康实践》主题报告,展示了前沿科技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潜力。北京大学鄞州数智健康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刘志科副研究员作《大数据驱动的生命历程队列构建、应用案例与平台规划》主题报告,为参会者提供了数据驱动的科研思路。成都中医药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卞金辉教授分享《AI背景下护理科研平台建设与思考》、护理学院高静教授分享《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多维衰弱老年人“三全”管理路径研究》,展现了我校在护理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嘉茂宏(北京)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强作《数智化时代虚实结合模拟医学创新分享》主题报告,展示了医学教育模式创新的行业视角。



8月10日晚,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科建设论证会在新华宾馆新华楼8楼五会议室召开。教育部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孙宏玉教授、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殿生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辅助技术咨询专家董理权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护理学组秘书长唐四元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赵岳教授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力彬教授等行业知名专家,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曾芳,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领导,护理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共同参与论证会。会议由发展规划处处长吴曦主持。

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学校护理学科既有成绩的同时,围绕学科定位、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专家组指导后,曾芳对与会专家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进行总结发言,表示学校将认真梳理专家意见,聚焦特色方向,强化人才引育,优化发展规划,制定和出台系列文件、举措,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高静汇报护理学科发展建设规划。


本次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系列学术活动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智慧护理医工交叉研究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科在“十五五”期间的建设明确了发力方向,也为学校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图/护理学院 审稿/侯朝铭 编辑/伍颖 终审/王其奇)